第(2/3)页 不会再攻打倭国了。 这些船,本身也就没有了别的用处。 与其让它在宝船厂里慢慢腐烂,还不如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。 弄到方部海寇手中,用来平衡海上的势力也是挺不错的。” 刘大宝的话,意思很明显。 那就是皇帝已经不在意这龙江宝船厂了,也不会再打倭国。 那么龙江宝船厂里的大海船,他们这里将之给偷偷的卖出去,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。 吴祯点了点头:“你办事,我是放心的,这次的事,你全程盯着,明天就启程前去宝船厂。 你不跟着做事,我心里总不太踏实。” 刘大宝两口喝干茶盏中的茶,将之放下,起身道: “侯爷,事情宜早不宜迟,属下这就去。 这次,可是一次运四艘船。 属下确实应该早点去盯着。” 吴祯闻言,点了点头道:“如此也好。” 说着,起身从房间内拿出两个匣子。 “这里面装的是些清酒,说是倭国那里的皇帝喝的。 这玩意没多好的味道,主要是尝尝鲜。” 说着,又指了指另外一个小不小的匣子道: “这里面是半斤狮峰龙井,夜里趁着露水,采摘的第一批嫩芽制成的。 产量不高,一年拢共也就三二十斤的样子。 我这里有点,分给你一点喝。” 刘大宝闻言,露出受宠若惊的神色。 “侯爷,使不得,这东西太贵重,属下就一厮杀汉,这些让属下喝了,纯粹是浪费。” “说的谁不是厮杀汉一样,厮杀汉就不能用这些了? 我觉得厮杀汉,最是应该享用这些。 咱们脑袋拴在裤腰带上,去和人拼了命的去厮杀。 所为的是什么? 就是能大富大贵吗? 以前那般拼命,现在日子好起来了,不享受享受多亏?” “那……这酒属下拿走,茶侯爷您留下。 属下就是山猪吃不了细糠,别管什么茶,喝到属下嘴里都是一个味。 属下喝真浪费了。” “浪费就浪费了,说的再珍贵,也不过是一些茶叶而已,就是供人来食用的。 这些你只管拿去喝。” 刘大宝见此,便将之收下,满面压不住的笑容离去。 吴祯目送刘大宝离开,手中两个铁核桃继续缓缓的转了起来,发出咔咔的声响。 在这空旷的备倭水师衙门里,显得格外的响亮…… …… “……除了铁锅之外,别的任何铁器,都不得和草原上的人进行交易,尤其是武器。 这是禁令,谁若违背,杀无赦!” 华盖殿内,朱元璋的声音继续响起,向这些人说着关于互市的一些禁忌。 “盐可以交易,但却不能足量供应。 让他们欠巴着点,才能卖上高价钱。 具体一年向草原卖多少盐,稍后中书省和户部,工部一起,商量出一个合适的数额来,送到咱这里看看。 需要符合草原上的实际情况,真能卡住他们脖子。” “对于一些北元王庭也产出,且数量不少的物品,咱们这里价格要放低一点,尽可能的多走量。 要充足的供应。 那些北元王庭不能产出的物品,咱们这里价格,要定高一些……” 倾销外加饥饿营销嘛,现代常见的手段。 他见过不少为了抢占市场,烧钱打价格战,把竞争对手拖垮,且也让用户习惯用他们后,再接着开始涨价的操作。 朴实无华且效果显著的手段,可以拿来在北元身上用一用。 把它那脆弱的经济体系,以及薄弱的手工业制作,摧毁的更为彻底一些。 对于炮制北元,朱元璋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,贴心又细心。 …… 散朝之后,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,丞相胡惟庸,户部左侍郎范敏,工部左侍郎赵俊,刘伯温,李善长被留了下来。 很显然,这是皇帝还有一些别的话,要和他们说。 其余朝臣对此也见怪不怪。 大事开小会,小事开大会。 诸多实质性的政策,尤其是那些重大的,基本都是由皇帝等人,先将之确定下来后,才会拿到朝会上来说的。 真正的权力核心,只有少数人能进。 甚至于许多更为重要的事,是皇帝心中有了定计之后,才会找那些高官说,而后再拿到朝会上说。 户部左侍郎范敏,是空印案之后,朱元璋重新提拔的。 范敏进入户部不足三年,而今就已经成为户部左侍郎了。 现在朱元璋并没有确定户部尚书的人选,也就是说,范敏此时就是户部的一把手。 要不怎么说,朱元璋的洪武时期,官员升迁那是出了名的快。 当然,范敏会被朱元璋提拔这么快,也是有其余原因的。 这人有真才实学。 朱元璋询问关于田亩,人口等事情,他是张口就来,对答如流。 而且上辈子的时候,朱元璋就发掘了他,将其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。 事情干的挺不错。 就是命有点短。 洪武十三年就得病去世了。 至于工部,为什么来的是左侍郎赵俊,不是尚书薛祥。 自然不是因为薛祥这个工部尚书也无了。 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黄河的话,且一次性就给先批了五十万贯的钱后,薛祥在京师坐不住了。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,请求亲自前往中原,沿黄河沿线,去实地考察去了。 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,确保接下来治理黄河,不多花一文冤枉钱,多出半分冤枉力。 务必把黄河彻底束缚住,让今后的百姓,再不受黄河水患之苦。 面对这样言辞恳切,极其务实,由立志高远的请求,朱元璋又哪里会拒绝? 当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请。 并且还专门让人把薛祥喊来,亲自进行勉励。 言说治理黄河之事,就尽数托付给薛祥了。 并说,治理黄河功在千秋,利也在千秋。 薛祥要是真能主导着,把黄河给治理好,他就在之前被杜充挖开黄河的地方建庙,为薛祥塑身,立于庙中。 永享香火祭祀,勒石记功,让他治理黄河之事永远流传下去。 本来薛祥就有志治理黄河,得知皇帝决心十年内,彻底把黄河治理好,就已经非常感激了。 而今得知了皇帝的这个承诺,一张脸都瞬间变红了。 当即便决定,哪怕死,也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,把黄河给治理好! 勒石记功,建庙塑像永享香火啊! 这是何等大的荣耀! 可比青史之上,留下简单的名字,要荣耀的太多太多了。 秦朝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,还有那一直存在的二王庙,就是最好的榜样! 朱元璋此时依旧非常清晰的记得,薛祥闻听自己给出这个许诺之后,那惊喜激动的模样。 也记得薛祥的发誓赌咒。 说出这话前,朱元璋就知道这个条件对于有志治理黄河的人,有着极大的诱惑。 是最好的奖励。 看到了薛祥的反应后,朱元璋才知道自己错了,严重低估这奖励对人的激励有多强。 看着那发誓赌咒,说绝对不会辜负皇恩,哪怕是也得死在黄河治理好之后,且必然能在十年之内,把黄河治理好的薛祥。 同样也想要把黄河治理好的朱元璋,都禁不住开始劝薛祥了。 让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,不用把自己逼的那样紧。 十年只是一个目标,不用真的被这个目标给限定死。 宁可慢点,也必须要把事情给做扎实了。 不能为了敢进度,就忽略质量。 只要能把黄河彻底治理好,就算是多花上个三五年,也无妨,同样是大功一件,他的那些承诺同样算数。 一定要牢记中都城的事,要引以为戒…… 和那些散朝的官员所猜测的不同,朱元璋这一次把这些人留下,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需要吩咐和商议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