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张良自从接手了科举的出题任务之后,江夏就第一时间将张良介绍给相里安。 现在,相里安负责科举理工科的部分。当然现在的理工科分成为两科,格物和算学。 张良负责文科的部分,大概就是国策之类的题目。 要说理工科,江夏还能稍微指点一二,文科就抓瞎了,这也是他迫不及待抓张良壮丁的一大原因。 政哥当时特意将科举的题目交给江夏负责,江夏差点没有把自己头发都薅秃了,每天跟相里安那些墨家弟子讨论出题的方向,理工科的占比等种种问题。 可文科类的题目才是真的让他头秃,曹参等人送来的题目,他都不是很满意,甚至他还抓了胡亥、子婴等人的壮丁。 可惜的是,这些人送来的题目,大多很空泛,上来就是“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;巍巍乎,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。” 大概就是说尧这个人太伟大了,人们找不出词来形容对他的赞美,他的功绩也太卓越了。 就这? 江夏甚至不知道曹参写了一道这样的题目,到底是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。 希望学子们夸奖尧? 还是顺着夸奖政哥的功绩? 就…… 不能说毫无用处,只能说一无是处。 就算学子们真的答的非常完美,又能怎么样呢? 说明这个人学习成绩特别好?什么擅长溜须拍马? 那对治理地方有什么用呢? 当时他甚至想,实在不行的话,就直接让学子们随心所欲的发挥,自己想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写上来,以此来大海捞针。 还好,张良来了! 张良应该能解决这样的小问题吧? 江夏吐出口气,双手揣兜,看了一眼争论不休的相里荣、相里安父子,慢慢走出了房间。 一边走,江夏一边问英布,“这几天跟踪……周不疑,有什么收获吗?” 周不疑,就是张良给自己取的化名。 据说是因为张良的母亲姓周,他打算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不疑,所以就取了这样的化名。 但不知道是不是江夏的错觉,他总觉得这个名字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说过一样。 “先生,这几天周不疑一直都在跟相里安等人混在一起,有时候会派人去图书馆取一堆的书,没有跟外人接触过,也没有给任何人传递过消息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