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姜泉怀疑小堂妹说谎,但他没有证据。 “跟我去县城吗?”他问。 樱宝:“不去。”县城铺子有大堂哥与二堂哥两个经营就行,自己没必要事事参与。 而且最近铺子那边正在盖房,自己去了,住宿也不方便。 姜泉遗憾地摇摇头,开始登记小堂妹搬出来的金耳雪耳。 他们铺子主要靠金耳雪耳赚大钱,其他就是小打小闹。 不过,今年的葫芦倒是大放异彩,很多人慕名去特产铺子购买。 村里人种的葫芦基本都交给姜泉出售,各家各户也都挣了不少钱。 连西村几家种葫芦的,也因此发了一笔横财。 姜泉带上几筐菌菇与十几只葫芦回县城,同行的有大哥姜成,还有元宝与姜杰。 姜云娘一家也被她大儿子张玉昆接走,临走时,姜刘氏到底心疼闺女,暗地塞给她二十两银子。 村里也渐渐忙碌起来,各家各户都去地里摘棉花。 姜家也一样,全家出动摘棉花。 姜三郎还从外村雇来二十几人,帮家里干活。 春娘与大嫂二嫂就在家做饭,再送到地头,给那些雇工食用。 捡完棉花便开始轧棉。 东陈村几乎家家都有轧棉机,很快就将收下来的籽棉轧好。 姜三郎将轧好的棉花用油纸卷成卷,五斤一份,送了一部分去自家铺子,余下的准备纺成纱线,留着织布用。 这时,县衙也派人来收购棉花棉籽,准备运往府城。 县衙这次收购的比较多,足足动用了二三十辆骡车,一路浩浩荡荡,相当壮观。 好在川河镇种棉花已经普及,很多人家都愿意将多余的棉花棉籽卖给官府,省时省力。 等棉花采收结束,村民们便开始拔除棉杆,整理田地,准备种小麦。 这些活计,姜家依然雇人来做,自家负责他们的一日两餐。 这天,二妮与樱宝去地头送饭。 饭食用木桶装着,放在大竹筐里,由小马驮着,往棉花地而去。 走到一半路时,就见路边站着一名妇人。 妇人头发花白凌乱,面容苍老,身上的衣裳补丁摞着补丁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