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按照统计,今年将会有四千余中学生毕业。 报名考公的是426人,远远低于颜政的预料。 他本以为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下,至少会有三成的学生,想着考公做官。 结果却是令他很欣喜,在经济和生产力快速发展,增量市场极大的情况下,人才果然不会都涌向当官这个行列。 他们即便是进工厂,也可以赚取到与干部一般的工资,还不必担忧会出现失业的情况。 在这种情况下,即便是读完小学就跑去工厂学技术,也不一定会过的比中学学历的差。 这就是形势一片大好,用后世的话来说,就是新技术的普及,带来经济飞速发展,创造了巨大的增长点。 蒸汽机和各种机器被广泛使用,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被实行,都让东秦的工厂,在产能和生产效率,取得绝对的优势。 巨大的外部市场,也让商品没有滞销的可能。 所以每一分钱、每一分利润,都在追求投入再生产。 大量明国商贾的资金进入,也让东秦的产业,进入烈火烹油的繁盛之中。 如此种种,都让东秦的工业化,没有出现带英那种悲惨的情况,这也是让颜政最为自豪的地方。 他是开卷考试,可以先造出机器,先确立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式,更有大明这个巨大的外部市场。 这条件比带英优越百倍,发展的速度也远快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带英。 唯一的问题就是,人才培养的速度,跟不上发展的速度。 这也是为什么,颜政要推行对理工科的倾斜,宣传上,也更偏心理工科。 在他来看,社会问题、政治问题、经济问题,有他分析规划就足够了,国内顶尖的人才,就应该乖乖的流入理工科。 假如像科举制一样,将百姓中的精英都弄去搞政治,那还玩个屁! …… 中学生表现很好,只是颜政却低估了明裔读书人的反应,这群在大明连生员都不算的老学究,居然大肆在村里串联搞庆祝! 他们借着点见识,将公务员考试说成是华夏国科举,将村里考上公务员的中学生,当进士老爷一般对待。 不仅大开流水席敲锣打鼓,而找来驴子和大红花,驮着新晋公务员到处游行。 村子间的攀比也被挑动起来,都在比谁村的公务员多,谁村的名次高。 这让颜政辛苦维持的局面,被撕开一个大口子。 事后一查,几乎所有村都参与其中!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