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刘大夏是真的在习“黥事”,每一期的华夏日报都没有落下,甚至连《钢铁是怎么造就的》也有收藏。 王阳明在华容待了三天,期间同刘大夏交谈多次,又与他的弟子交谈多次。 他对黥事的了解加深不少,还在刘大夏家中,参观了一些黥人的物件。 他对黥人造的农机叹为观止,更被黥人制造的瓷器所惊艳。 而了解愈多,黥人的形象就愈发的清晰,王阳明已经隐隐对黥人有些钦佩。 觉得黥人能够战胜大明,靠的不仅不是野蛮,反倒是靠的他们的遵从的学问。 这一刻,王阳明相信,黥人也存有天理,他们对待天理的态度,更是令他们读书人望尘莫及。 黥人穷究天理,乃是为了践行天理,这一条便令王阳明颇为感慨。 …… 再次上路后,王阳明一边赶路,一边看着黥人的报纸。 他对于每个月的理论文章最为看重,往往一遍都会琢磨好几天。 起初他觉得黥人行文粗鄙,可通读几遍之后,往往被这简练通俗的文风所啧啧称奇。 十天后,王阳明第一次遇到通读《颜政哲学》的难解疑惑。 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,属于《世界的联系与发展》一节,详细论述的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。 这几篇理论文章让王阳明陷入苦思,因为经过颜政的升华后,这几篇文章重新定义了天、地、人之间的关系。 其核心就是“物无孤立之理”,天、地、人的关系,也不是一成不变,一切都随着时间、地点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。 所以事在人为,想要获得某种想象中的结果,就必须根据条件,去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。 在这一点上,通篇未曾提儒家,可深究一下就能明白,这篇文章否认了儒家的说教和克己复礼。 因为个人道德于客观环境而言,并不是促使其变化的主要条件之一。 同时又深刻指出,人们所面对的世间万事万物,始终都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,万事万物的种种联系交织起来,便构成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图景,且事物的普遍联系,一定会导致事物运动发展,因为一变万变,只要时光在流转,便无永恒之物。 这些理论看似很简单,实则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,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。 承认这些理论,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事物是发展的,今日之真理,或许到了明日,就将不再适用。 这让王阳明有些无所适从,觉得这番黥人的道理,过于的绝对。 假如有机会的话,他很想找这个颜政辩经,好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 只不过这一系列的文章,却给王阳明打开了一个思路。 他放下疑惑,继续往下边看。 接下来便是《世界的物质性》,开篇就认定世界就是物质的,是客观实在的,人的意识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,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,并能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。 王阳明的疑惑增加了,他接受的是儒释道结合的价值观,自然不敢苟同这些歪理。 可越往下看,他的疑惑就越多,尤其是读完《认识论》和《实践论》后,王阳明只觉得一口闷气憋在胸口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