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王阳明拭去眼泪,翻身下驴,重重的朝着学生回礼。 陈文学上前说:“路途遥远,学生备了一个护膝,先生可用来途中暖脚,以免沾惹地气!” 詹惠也拿出一方墨石说:“此乃学生取贵阳北岭之石,一刀一刀凋刻而成,送与先生,惟愿先生莫要忘了贵阳!” 其余学生都有礼物相赠,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,多数都是他们亲手而作。 王阳明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,望着这些学生,又想到在贵阳的这些日子,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。 《控卫在此》 他难得的失态了! 许久之后,王阳明将礼物全部收下,拱手抱拳说:“且留步!诸位小友务必勤学实践,奋力精进,今后有缘再会!” 王阳明在贵州的弟子,其实多数被他视作朋友。 “先生保重!”诸生皆执弟子礼。 王阳明对站在首位的李惟善说:“惟善,你品格贵重,文章虽欠些火候,可牢记知行合一,终会苟日新,日日新!记住要勤于实践,不仅要多学,更要多行!” “学生谨记!” 王阳明又对陈文学说:“宗鲁,你的学问才智,足以应付科举,但要收心!求真求实,见诸实效方是坦途!” “学生谨记。” “詹惠,你志存高远,但要切记,不可夸夸其谈,眼下大明的天下,早已是亘古未见之大变世。贵州这一方天地,约束了你们的眼界,你们须知,这大明之外,亦有学问高明、国力鼎盛之邦!” “学生谨记!” “子苍,……” 王阳明一一嘱咐学生,虽只是三言两语,却力求将每个学生的个性都道明。 一番共叙离愁,饮酒三杯后,在场的学生都折下树枝,可惜此地无柳,只得用树枝代替。 王阳明再度启程,望着这一山一水,心里头的难舍之情愈发强烈。 ………… 湖广,华容县。 刘公祠后院客堂中,刘大夏的弟子已经增加到三十余人。 新增的这十来人,乃是商贾子弟,他们来这念书,多数不是为了科考,更不是醉心于学问。 而是他们关心于黥事,同时与刘大夏有一层师生关系,对他们家族的生意有极大好处。 他们也不是湖广人,多数都是南直隶的商贾世家,抑或是缙绅之家。 前工部尚书曾鉴的小儿子曾明忠,此刻也正在堂下听课,这个年仅十六的弟子,深受刘大夏的喜爱。 之所以有了这些弟子,源自于两年前曾鉴的一场拜访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