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我一个人也不会怎么样啊。” “我怕你跑了呀。” “得了,停吧。”叶晚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,这对话鸡同鸭讲一般,说着太没有营养了。 叶晚环看了四周,问:“怀思他们呢?” 盛承说:“在永和园吃小吃。” “我刚刚从美食广场过来,夫子庙的小吃真的是太难吃了。” 盛承闻言只是笑:“谁让你先跑了,跟着舅舅我,才能领略南京的地道美食。” 叶晚好奇:“你不是申城人?念书也是在鹏城,怎么对南京那么了解?” 盛承自信满满说:“我选修学的就是人文历史与民俗专业,当初大学的时候,和历史系的教授走遍了长三角的人文古迹,夫子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” 叶晚迟疑道:“我记得你读的是商科啊。” 盛承点了点头:“如果不是家族需要,我更加会选择去读历史或者考古,你父亲当年教过我一些历史知识,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开始,我发现历史原来一门特别有意思的学问。” “我父亲?”叶晚略略沉吟:“姜宽茹啊。” “嗯,”盛承继续说:“你父亲不亏是才学渊博,对古代的人文历史典故手到擒来,他有一本文学作品写的就是南京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。” 叶晚愣了一下,说:“《青山见我应如是》?” 盛承侧过脸,问:“你看过?” 叶晚说:“十几岁的时候,我师父听说我会编剧,也爱看历史,就给了我这一部书。很旧的实体书,作者名字在书页都糊掉了,我一边闻着书页里的灰尘味儿一边看,倒像是真的在翻阅尘封的历史。” “怎么样,知道自己的爱好,与自己生父的作品有切合的地方,有什么感觉么?”盛承问。 叶晚叹了一口气:“有些唏嘘吧,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,我看的时候就像一头扎进了那个时代一样,柳如是对国家山河的崇敬,与文人应该有的傲骨,其实和组织某些理念是有相同的地方,我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就宁可身死也不愿投敌的柳如是……” 盛承打趣道:“我以为你会觉得自己像刘胡兰。” 叶晚瞪了他一眼,懒得理他的神情。 两个人坐了一会儿,就听见远处的戏台子传来昆曲的婉转唱腔,伫立听了一段,方向似乎是叶晚刚刚参观过的李香君故居传来的。 “唱的挺好听的,就是不知道唱的是什么?” 盛承微微一笑,回答:“是《桃花扇》。” 叶晚“哦”了一声:“我还以为是《西厢记》或者是《牡丹亭》,原来是《桃花扇》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