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三章 思量与最终决断-《暮汉乱》
第(2/3)页
蔡邕这一问题简直是两人对话里的一股清流,它揪回了游离屋外的吕布,吕布对这个感兴趣多了。
同样,它揪起了刘协的好奇,也稍稍平复了黄巾少主暴怒的心。
张瑜亦开口问陈宫,
“小子不懂,瑜之策有何不妥?请先生明示!”
陈宫安抚好自己见到天下名士而激动不已的心,好好计较着自己心中的思量,三思而后言,
“小瑜之所想,是欲坐洛阳,召忠臣,陛下不必以身犯险,宫之言可对?”
虽然有少许偏差,但也差不多是这道理,张瑜点头称是。
不投他人,待臣来靠,张瑜的这般想法倒也合了蔡邕的心思,天子至上,群臣拥之,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,只是要让天子在这黄巾堆里生活,蔡邕心里还是接受不了,别扭得很。
且不知这陈宫为何言之策不成,还是好好听下去,再做决断。
“如此之策,看似可行,实则凶险,若依瑜策,使中郎大名,曝天子居所,以蔡大人之名望,诏文之言,天下必信,倘若有不心之人,引军来袭,掠天子,令诸侯,则汉实亡矣!”
“天下哪有那么多乱贼?”
说话的是吕布,他盯着那快要燃尽的灯油烛火,漫不经心,反问陈宫。
关键时刻还是吕布靠谱,也不枉我被你还有你那女儿欺负了这么久。
陈宫稍作停顿,答曰,
“某曾教习陛下,‘眼见为实,耳闻为虚’,除去宫亲眼所见之人,天下鲜有忠臣!”
陈宫的自危意识比自己还要过分,张瑜只是说人心不明,这陈宫倒直接把所有人贴上了反贼的标签。
不过这陈宫敢在刘协面前畅言如此厥词,真不知这几月以来,陈宫在刘协的心里的地位,到底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身为老臣,汉臣,忠臣,蔡邕哪里听得了这话,怒斥陈宫,
“公台之言未免太过了!”
“此为宫立世生存之道!”
“你。。!”
蔡邕气的说不出话来,这一夜,他把十几年里没流过的泪都流干了,把十几年来没生过的气都气完了。
哀叹之余,便只差咳出二两鲜血。
陈宫这样的自保之道,倒是让张瑜想起一人来,不知三国历史里的最会自保的毒士贾诩现在何方?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