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-《胡杨悲啸》
第(2/3)页
“只可惜后来洪承畴被崇祯爷调往辽东了,在松山大战失败之后,又投降了大淸,一失足而成千古恨。”
两人都发出了沉重的感叹声。
稍后,王玉杰说道:“后来督师陕西的孙传庭和洪承畴不相上下,练兵屯垦,稳守稳打,颇见成效,如若不是崇祯爷连发几道圣谕,催其出兵河南,最后死于流贼之手,李自成也不可能建立伪朝,称王称霸,嚣张一时。”
“想当年,孙传庭初到陕西,以雷霆手段,擒杀剿抚总兵贺人龙,又设伏黑水峪,活捉高迎祥,献俘北京城,天下轰动,真可谓风光无限,得意非凡,可如今成了孤魂野鬼,朝廷又不赠荫,令人叹息。”
“此一时彼一时,正应了那句老话,花无百日红,人无千日好。”
白长庚冷冷地说道:“传庭死,大明亡,此言不虚矣。”
一时间,两人都沉默不语,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今年十月战死于潼关的大明陕西督师孙传庭。
河南郏县大败之后,孙传庭收兵防守潼关,欲控扼京师上游,又堵截流贼再次西入陕西。对李自成下一步的行动计划,他看得清清楚楚。
不几日,李自成果然领军围攻潼关,欲重新占领陕西。
面对得胜后日益骄横的李自成,对付流寇经验异常丰富的孙传庭,继续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,欲疲贼军,日后再寻机加以歼灭。
不料,就在其整顿潼关防务日见收效之时,崇祯的圣旨又接二连三地送达于军营,除严厉痛斥其郏县失败之外,还严词责令其火速整顿军马,与流贼交战,务必全歼流贼于潼关。
面对明光刺眼的黄色丝绸和火星乱溅的言辞,孙传庭仿佛看见气急败坏怒火冲天的崇祯,站在自己面前,禁不住血气上攻,头晕目眩,眼前发黑,咚的一声,栽倒于地,晕死过去。
待他清醒过来时,发现老妻张夫人端坐于床前暗自垂泪。
“不要哭,明日我率全军出战即可。”
“千万不可,崇祯爷这是要置你于死地呀。”
“君命难违。”
张夫人终于忍不住,哭出声来。
孙传庭忽地坐起来,厉声道:“若明日我回不来,你带领全家人,速速回山西老家去。”
张夫人放声大哭起来,哭声中流露着凄惨无奈。
第二天,孙传庭命全军饱餐一顿,出城与李自成大战,自己站于城楼,擂鼓助威。
明军与顺军大战约两个时辰,渐显不支之态,大顺军趁势追杀,紧随其后,纷纷涌入城内。
孙传庭此时已怀必死之心,挥刀跃马,大呼杀贼,冲入阵中,遂力竭而死。
“可怜孙督师,年仅五十一岁,血洒疆场,马革裹尸,一代将相之才,就此殒命,可叹可惜呀。”
说这话的时候,王玉杰脸上流露出悲愤之情。
白长庚暗道,崇祯如此用人,大明不亡,天理难容。这王玉杰比孙传庭有眼光有胆量,吃着崇祯的饭,当着大明的官,却在背后挖大明的墙脚,由此看来,这人还真是张献忠李自成一类的枭雄人物。
少顷,白长庚说道:“这姜氏三兄弟分别镇守榆林大同和阳,沆瀣一气,姜让极有可能把崇祯爷的意思透露给了其弟姜瓖姜瑄。”
王玉杰点点头,说:“白先生分析得非常有理。你此去榆林,除了拜会姜让,还得密切注意姜瓖。姜氏三兄弟中,这老二姜瓖坏点子最多,也最狡猾,唯利是图,有奶便是娘,是三兄弟中的核心人物,不可不防。”
事实证明,王玉杰对姜瓖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。
接下来,两人就如何游说姜让,又密谋了将近一个时辰,直到黄昏时分,白长庚才离开了胡杨台知府衙门。
临走之时,王玉杰说:“白先生,明天让文俊来我这儿一趟。”
白长庚想问有何事,话到嘴边,又硬生生咽了回去,极为痛快地答应一声,转身离去。
让锦绣满腹而极度缺乏实际才干的文俊,在胡杨台知府衙门历练一段时间,不失为一个难得的机会。
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说得非常好,古之成大事者,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,而在于有坚韧不拔之志。
文俊现在缺的不是知识才华,而是历练。
实践,才是最好的老师。
送走客人,王玉杰又想起了为保卫大明江山而战死沙场的陕西督师孙传庭,不由得感慨万千。
对孙传庭,他还是敬重有加的。于是,提笔挥毫,书写大明王朝复社诗人吴伟业为纪念孙传庭而作的一首哀歌。
雁门尚书行
雁门尚书受专征,登坛盼顾三军惊。
身长八尺左右射,坐上咄叱风云生。
急传使者上都来,夜半星侈马流汗。
覆辙宁堪似往年,催军还用松山箭。
尚书得诏初呻吟,撅起长刀忽长叹。
我今不死非英雄,古来得失由谁算?
写完,仰天长叹数声,自古以来,英雄没有好下场,孙传庭便是一例。
在这乱世之中,不能做别人刀下的英雄,只能做恶霸一方的枭雄。
英雄的命运常常掌握在别人手中,而枭雄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,还掌握别人的命运。
王玉杰更加坚定了要走自己选择的那条路。
圣哲识时以远悔吝,愚蒙竟利以冒倾危。
此时,温师爷走进了书房,把一张纸条交给了知府大人。
王玉杰心中一惊,旋即展开仔细阅读,看完,不解地问道:“何人何时送来的?”
温师爷举起一支袖箭,沉声说道;“方才用这个射进来的。”
王玉杰疑惑地看着温师爷,沉思起来。
温师爷紧盯着桌子上的《雁门尚书行》,认真地欣赏起来。其实,他紧紧用心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。
知府夫人丁茹娟在回来的路上被绑架之事,温师爷也是刚刚从这张神秘的纸条上得知的。
少顷,王玉杰说道:“请师爷帮我分析一下,这是何人所为?”
其实,温师爷也不清楚是何人所为,只好含糊其辞地说:“有可能是大西张献忠派人干的吧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