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,不能忽视-《往事百语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我虽是家师志开上人唯一的人室弟子,但是并不因此而享受殊遇,有的只是更严厉的呵责。十六岁那年,染患疟疾,时冷时热,乏人照顾,正在奄奄一息之际,家师遣人送来一“小”碗咸菜,给我配稀粥吃,令我感动涕零,旋即立誓尽形寿以身心奉献佛教。一“小”碗咸菜,引发大愿,固不足为外人道,凭着这一点“小小”的感恩心,使我在人生旅途中历经千辛万苦,犹能百折不回,而未尝稍改初心,才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。

    十八岁时,至常州天宁佛学院,因名额已满,无法如愿就读,想去禅堂参学,也遭拒绝,只好任职行单行堂。一位纠察师送我一双袜带,这是我参学期中所收到的唯一礼物,东西虽“小”,却使我从此学会了广结善缘。

    十九岁时,来到焦山佛学院读书,客堂知客师慈悲,不但笑容相迎,还帮忙携拿行李,招呼送单。当时,我还只是一名年轻的学僧,竟能受此礼遇,心中真是感动不已!这段人生中的“小”插曲,对于我日后待人处事有着莫大的影响:我毕生提倡“给人欢喜”的信条,不就在这“小小”的事件上透露出无限的深义。

    一九四九年我到人生地不熟的台湾,为佛教的继绝存亡尽一己绵薄之力。四十多年来,我念兹在兹,为开拓佛教而努力不懈。每当遭遇困境,忆及与彼岸故人之间“小小”的承诺,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愿力,激励我奋发坚忍,终能冲破难关。这几年来,我四处打听他的消息,终于与他取得联系,并且尽力给予资助,主要是感念当年彼此心系佛教的这份“小小”共识。

    一般人对于我能站在台上,面对数以万计的听众广开大座,感到欣羡,其实,这又何尝不是从过去“小”型的布教中,累积多次经验而有的成果。一九五三年,我应李决和居士之邀,到宜兰雷音寺弘法。记得初次上台讲经时,我手脚发抖,为了不被察觉,只得双手抓紧桌缘,好不容易下了台,才发现自己全身已是汗流浃背。随着说法次数的增加,我的胆子壮了,风仪也有了改进。二十年后,我踏人展演殿堂;近十年来,我频频走上世界的讲坛。此时的心情,既是为现在信众的闻法虔诚而感动不已,更是为过去信众的慈悲成就而升起无限的感恩。

    二三十年前,宝岛民智未开,神佛不分,为了使正信的佛教深入民心,只得挖空心思,设计各种活动。一天,我福至心灵,想到过去佛陀时代以音声传教,但是,却苦于当年并没有什么佛教歌曲,便自己动手写词,请杨咏谱先生谱曲,把当地优秀青年一起唱到佛教中来。后来这些青年组成歌咏队,跟着我上山下乡弘法布教,每次风尘仆仆而去,披星戴月而返,一支支“小小”的佛曲就这样传扬开来。

    多少民众虽然识字不多,但是被歌曲的词意所感动而法喜落泪!多少人不惯听闻深奥的佛法,却在悠扬的圣乐感召下欣然人教,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,民风还很保守,这一支“小小”的队伍,却以其朝气蓬勃的歌声,横扫兰阳地区,遍撒菩提种子。后来,我们还突破窠臼,将佛教圣歌、赞渴等录制成唱片,以另一种形态来呈现佛法妙意,令人耳目一新!一张张“小小”的唱片就这样将佛教带入各个家庭。

    “宜兰念佛会”的成立,是我与信徒们共修的开始。接着,台北念佛会、龙岩(糖厂)念佛会、头城念佛会、罗东念佛会……相继成立,这些讲堂的规模虽“小”,却接引很多人学佛修行,成就了多少法身慧命。今(一九九二年)春,我到英国主持伦敦佛光协会成立大会,与副会长赵丽珠小姐会面,她首先兴奋地提起三十五年前我曾送她笔纸文具的往事,由此大家打开了话匣子,从其父亲——龙岩糖厂厂长赵望先生当年在厂内设立共修会之种种,谈到目前她对国际佛光会的展望与抱负。时光真有如白驹过隙,孰能想象眼前这名豪气万千,积极在异域推动佛教的护法,正是过去那个乖巧恬静的“小”童女呢?而最可贵的是:“小小”的念佛会成就了殊胜的法缘,缘缘相牵,脉脉相传。

    一九五七年,张优理(慈惠)、吴素真(慈容)等首开佛教在电台布教的先例,于民本广播电台制作主持三十分钟的定期节目“佛教之声”。没想到乳燕初啼,一鸣惊人。接着,又应广播公司之邀,再辟“觉世之声”。这些当年与我共写历史的青年们,均先后随我出家,我们胼手胝足,由宜兰雷音寺的弘法到高雄佛光山的开山;由岛内各别分院的建设,到遍布世界的佛光寺与佛光会的成立。由“小”型的共修会到大型的国际活动,一晃三十余载,我们由无到有。如今,心平接棒统领佛光山寺,慈庄、慈惠、慈容、慈嘉等则由少不更事的“小”女孩,成长为当今教界举足轻重的长老比丘尼。慈惠更于第十八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中荣膺副会长,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比丘尼。

    年少时非常喜爱读书,每于晚上开大静后,躲在棉被里,拿着一炷香偷偷地阅读默记,夜夜如此下来,居然也背了不少古文佳作,读了不少章回小说。拜这点“小小”香光之赐,我奠下些许国学基础。

    记得十八岁在焦山佛学院念书时,有一天心血来潮,涂鸦“小诗”数首,并且试着投稿,不意这篇“小小”的处女诗作竟在《江苏新报》上披露,令我喜出望外,引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