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知道惭愧与苦恼-《往事百语①》
第(3/3)页
记得初来台湾时,有一天有人告诉我:一位同参道友对我的照顾不周,表示非常不满,要找我抗议。我知道以后,心中充满“惭愧与苦恼”,想到数十年患难与共来台,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,所以我就注意改进,加倍对他关心友好,结果后来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来。
萧师姑是非常善于烹饪的高手,每次我请她为客人准备宴席时,总是心怀“惭愧”,感念她的辛苦,同时也自觉“苦恼”,因为自己事情忙碌,无法亲自掌厨,经常给她带来辛苦,所以频频感谢、赞美。我每次到各别分院巡视时,不先到佛殿拜佛,总是到厨房向义工表示感谢;我每次请学生出坡劳作时,也经常用感谢的语气跟大家说“这件事非得要你们帮忙才行”……由于“惭愧”的感谢,“苦恼”的求助,往往能获得大家更多的帮助。
对于徒众,我也经常感觉“苦恼”,因为没有给大家好因好缘,不能让每位弟子都能发挥潜力,所以感到“惭愧”万分。在佛光山,我设立良好的福利制度,让他们在教育、深造、度假、医疗、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。所谓“身安则道隆”,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们能在道业上精进不懈,是我最安慰的事情。
同参道友和一些信众常说我是调和高手,都找我去排难解纷,甚至于兄弟分家、夫妻不和,我都去。其实,秘诀无他,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欢喜的想法,并带着“惭愧与苦恼”的态度,先说好话,多陈己过,对别人多加尊重,因此一些暴戾气氛的情形,我都能迎刃而解。
多年来的人事历练使我深深感受到:一个人只要把“惭愧与苦恼”培养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,把“惭愧与苦恼”表现在行住坐卧、语默动静之中,必定能广结善缘、增长品德。惭愧自己的无知、惭愧自己的无德、惭愧自己的无能、惭愧自己的不足,因而具有苦恼的自谦,益己又益人,何乐而不为呢?
《法华经》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遇人即行礼拜,并且说道:“我不敢轻视汝等,汝等将来皆当作佛。”由于他累劫以来,心中常怀“惭愧、苦恼”,所以不但拥有“常不轻”的美名,也成就了日后的佛道。世亲菩萨本来学习小乘佛法,有一天他无意中接触到大乘经典,当下惭愧,苦恼过去以小谤大的过失,欲以割舌来忏悔前愆,后来在胞兄无着菩萨的劝导下,写下许多不朽的大乘论典,裨益了后世无数的众生。古圣先贤秉持惭愧、苦恼的美德,在弘法利生上兢兢业业,精勤勇猛,吾辈凡夫慧浅德薄,怎能傲慢懈怠,无所用心呢?
如今我年七十又三,怀着“惭愧、苦恼”的心情,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,把握快速飞逝的时间,将和平的理念贡献世界,将佛法欢喜布满人间,则于愿足矣!
(一九九九年四月)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