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今年是第一场恩科,有关新科会元的各种奇闻如同长了翅膀一般,飞速传进京师的角角落落,有心的没心的,都拿这个算呆子当茶余饭后的闲聊之资。 宫城坤宁宫主殿,皇后董氏、齐妃王氏、惠嫔商氏、丽嫔周氏聚在一起,每天带着皇子皇女们办茶话会是显庆帝的要求。 “各位妹妹们听说恩科的事了吗?会试第一居然是个呆子,也不知道大木棍是怎么选出来的。”齐妃王氏笑呵呵道。 王氏出身低微,也没读过什么书,嘴上时常挂着一些粗鄙之语,这大木棍便是她对显庆帝的私称。 “这帅仲黎出身南直隶歙县,又是军户,祖上又当过营兵,以本宫之见,此人必为今科状元。” 皇后董氏淡淡道。 如今后宫仅有三位妃嫔,诞下皇子的只有惠嫔商氏,对率先生下皇长子并早早被册封为皇后的董氏没有多大威胁,因此董氏每日只期望自己的好大儿快快长大,别的事情不大上心。 “妹妹也是同样的看法。”商氏冲着穿着朴素的皇后微微一笑,“这帅仲黎祖上为民请命,但却得了个流放三千里的刑罚。如今新朝初创,这样的算筹大才却能扶摇直上,正说明我大唐皇帝的贤明。” 董氏出身耕读世家,商氏素有才名,她二人的见解往往在另外两位妃嫔之上。 皇后是从帅仲黎出身角度分析,董氏则从前朝与今朝的对比入手,各自有各自的道理。 虽然朱明与李唐走的是正经禅位仪式,可当初吴王的禅位诏书就存了讥讽之意,那句“乃者社稷倾覆,王拯而存之;辽东芜梗,又济而复之”明显就在指责显庆帝仅仅光复辽东,功劳还够不上挽社稷之倾覆。 后世文人一读就明白。 但新朝也在暗讽朱由校朱由检两兄弟。 吴王的爵位只是特封给朱由校,去年他病死后爵位变成吴公,由其弟朱由检承袭,朱由检原先的凤阳侯则直接除爵,毕竟新帝当初说的很清楚,只有吴公是与国同休的世爵。 “吴”这个名号是当初韩林儿封给朱元璋的,新朝又拿来封给朱由校兄弟俩,如此一对比,就显出当年朱氏的心狠手辣,起码新朝还保留了朱家的公爵。 新科取士必定也有讥讽前朝不够贤明的考量。 这帅仲黎祖上所作所为是实打实的造福一方,还指出了明朝官员疏忽了百年的纰漏,却被杖一百流三千里。 到新朝手里,这样的贤明之后居然能从底层军户一跃成为新科状元,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。 其余两位妃嫔附和着董商二人的话,在这种事上,他们插不上嘴。 后续事态的变化果不出商氏所料,仅仅数天,整个北京城都传遍了帅仲黎祖父当年的事迹,甚至连顺天府一带的种地老农都清楚会试第一名是个大忠臣,都是前朝太混蛋才让帅家这种忠良流落边地。 礼部官员还特赠帅家一块牌匾,甚至准备在徽州府歙县给帅嘉谟立牌坊。 三月上旬,整个京师、乃至周围数省的关注点全在即将进行的殿试上,新朝第一次恩科,虽然应试举人只有一千八百余人,但进士名额还是三百五十,中进士的概率大了很多。 殿试唱名那天,外界疯传的各种坊间消息总算是得到了验证。 “第一甲、第一名,帅仲黎~” “第一甲、第二名,陈子龙~” “第一甲、第三名,戚耀祖~” 宫中侍卫将礼部官员唱的名号一队队往外传,跟波浪似的,传到皇极殿前跪着的预备进士们耳中。 鸿胪寺官员立即上前,笑眯眯地请状元郎帅仲黎跪在丹陛鳌头处。 鳌头是状元郎独享的下跪之地,数百双羡慕嫉妒的眼神投射到了帅仲黎身上,尤其以其余三百四十九名预备进士最为火热。 同年、同乡是官员关系的基础,如无意外,帅大状元将是这科进士的领头羊。 虽然换了新朝,也增加了应试科目,但官场上的潜规则没有大变。 帅仲黎此刻总算是有了点神色波动,但旁人看不出来他是喜是悲,只觉得帅状元果真深不可测,将来必定入阁拜相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