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杨轩没有选择起义军,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朱明王朝。 同等条件之下,他或许也是会选择朱明王朝,因为在他心底,始终还是念及着一丝情分。 但若是起义军足够优秀,有能力建立起一个长久稳定的大一统王朝,那他肯定不会再去选一个腐朽的即将走向末路的王朝。 起义军的力量很强大,但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。 杨轩在近距离仔细观察过后,对他们做出了评价:这就是一群流寇,成不了大事。 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,虽然李自成也在襄阳、长安等地尝试建立政权,但时间太短,根基非常不牢固。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。 还有,李自成所建立的“大顺”政权,对于新占领的地区缺乏有效控制和管理。 地方官员任命仓促,缺乏治理能力或忠诚度,导致政令不通,地方上各自为政甚至叛乱四起。 在经济方面,基础脆弱,缺乏长期稳定的财税来源和有效的经济政策。 “追赃助饷”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,却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,无法支撑长期战争和政权运作。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起义军未能对占领区的社会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,树敌过多。 李自成虽然喊出了“均田免粮”的口号,但在实际执行中,却限于“割富济贫”(分浮财而非土地)。 而伴随着起义军规模的不断扩大,李自成未能及时进行严格有效的军事改革,军纪逐渐败坏,民心逐渐丧失。 而且,起义军过度打击士绅地主,“追赃助饷”政策虽然打击了腐朽的官僚地主,但其残酷性和扩大性将整个士绅阶层推向了敌对阵营。 要知道,地主士绅才是地方社会的实际控制者和文化精英。 这要是换做老朱,在创业期间,是肯定不会得罪这些人的,相反还会争取他们的支持,获得他们的支持,根据地才能稳固下来,才能有底气对外扩张。 除了士绅阶层,起义军也没有争取读书人的支持,要建立一个长久且稳固的政权,人才是万万不可缺失的。 他们可以用来建立一个新的官僚体系,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,以及治国理政。 打天下可以用武夫,但治理天下必须用读书人。 第(1/3)页